吉林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19-2020年)
吉林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施方案
(2019-2020年)(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全面巩固和提升城镇水污染防治成效,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尽快解决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污水直排、河(湖)水倒灌、雨污错接混接、地下水等外水入渗、溢流污染、工业废水不达标纳管等问题,早日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进一步完善、提升和优化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收集、处理效能,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立足服务民生,加快补齐短板,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发展性,促进增量、提质、增效,助力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重点攻坚,确保利用2年时间取得明显成效,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基本原则。
补齐短板,保障民生。在全面排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再生利用及污泥处置设施的基础上,立足服务民生补齐短板,加快设施建设和改造,彻底解决污水直排、老旧城区污水横流、水体黑臭问题,做到不留死角,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效能,提升优质生态产品提供能力。
因地制宜,重点攻坚。结合本地实际,在科学诊断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现状基础上,识别重点问题,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实际,稳步有序推进;实事求是,抓住影响系统效能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矛盾,重点攻坚和突破,解决影响污水处理系统效能低下的主要问题。
精准施策,确保实效。以污水处理系统服务片区(含水体)为单元,系统分析,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按照“一区一策”的原则,制定治理、改造和建设方案,确保取得实效。统筹协调城市河道、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管理部门的职责,优化城市地表水体水位协调,强化管网改造建设用地、资金、审批保障,完善各类设施处理标准的协调,健全污水处理费和运营服务费等费价和投融资机制,逐步推进“厂网一体”“厂网河/湖一体”管理机制。
建管并重,确保质量。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检查;工程措施和机制建设同步推进,建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强化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企业资质评级、个人职业资格认定等环节,引导工程建设和设施运维单位发扬工匠精神,确保工程质量和运维质量。
公众参与,共治共享。城市人民政府和设施维护运营单位要积极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保障公众知情权。强化宣传,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城市排水设施,不向水体、雨水收集口排污,不私搭乱接管网。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成建成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面排查,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基本实现管网全覆盖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基本消除旱天污水直排。其他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系统效能明显提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左右。重点流域内城镇要加快补齐短板,松花江、辽河、饮马河、查干湖沿江(河、湖)城镇要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鼓励长春市、辽河流域设市城市制定更高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排查污水收集处理设施。
全面开展城镇污水收集系统排查,摸清家底。各地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在2019年底前基本完成建成区污水收集系统排查工作。
一是完成所有市政污水管网及用户接入情况排查。对建成区各类市政排水口、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收集管网实施排查,同步摸清经营性排水单位和个人排水接入情况。坚决杜绝通过模型“模拟”预测方式代替现场排查和检测。有条件的市、县,按照权属及工作职责,稳步推进居民小区及公共建筑单位内部管网排查。坚持以查促改、以查促建、以查促管。根据排查结果,抓住重点,及时整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掩盖小病”。坚持规范操作,确保安全。排查过程应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依法依规建立现场安全管理员制度,确保现场排查、检测和施工人员按规程规范操作,落实安全保障措施,避免人员伤亡;井下、潜水等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严格执行相关安全规定。
二是开展工业废水纳管排查。逐一排查接入市政污水收集管网的工业企业纳管管位、排水方式、水质特征、水量,实施数据共享。
三是实现管理账册信息化。在全面排查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地理信息(GIS)系统,GIS系统应当具备完善的管径、标高、材质、厂站规模、设备配置等基本属性数据,并结合设施建设、运行、养护、检测、治理以及重点管理的排水单位和个人接入情况等信息及时更新,确保GIS系统能用、好用,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供管理支撑,此项工作应于2020年6月底前完成。
(二)加快设施改造与建设。
在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全面排查基础上,稳步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补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
1.“收污水”,把生活污水“收进网”。
一是加强管网建设。按照源头施治为本、末端截污为辅的原则,加大城市排污口治理,强化沿河分散排污口截污,实现科学截污纳管,基本消除旱天污水直排。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尽快补齐短板,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面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管网建设,消除未覆盖空白区。推进老旧污水管网改造、破损修复、淤积管道清淤。全面推进市政雨污水管道混接改造,按照权属及工作职责稳步推进建筑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雨污水管道混接改造,将混接、错接的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二是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有城市生活污水设施不能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的,要加快新建或扩建设施;以适度分散、方便再生利用为原则,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近期难以覆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
2.“挤外水”,把外水“赶出网”。
将倒灌地表水、入渗地下水、施工降水等外水“赶”出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厂进厂浓度,腾出污水收纳和处理空间。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协调水位调度,降低地表水体水位,改造沿河截污管道截流井、有混接的雨水及合流制排水口,避免地表水倒灌进入污水管;地下水位较高地区,修复老化破损、错接混接的污水管道和检查井,避免地下水入渗和雨水混入;施工排水应纳入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以最终不排入污水处理厂为原则设置施工降水的排水出路;鼓励通过架设临时管道的方式将水质较好的基坑或深基坑排水直接利用或用于河道生态补水。
3.“治雨水”,削减雨天面源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
城市新区管网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制。有条件的已建城区要积极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对于暂不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的城区,应通过源头雨水减量、溢流口改造、截流井改造、管道截流、设施调蓄等措施减少合流制排水口溢流次数;截流与调蓄的合流制污水,有条件的要纳入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现有设施能力不能满足要求的,应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快速净化设施对合流制污水进行快速处理后排放。
4.“用中水”,推进污水再生利用。
结合黑臭水体整治及水生态修复,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尾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应优先使用再生水,减少自来水用量,节约水资源。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节水减排,减少污水排放量。
5.“治污泥”,推进污泥妥善处理处置。
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安全处理处置,非法污泥堆放点应一律予以取缔。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当具备污泥达标处置的能力。无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应当于2019年底前建成投运。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
(三)强化管网建设和改造质量管控。
一是强化污水管网施工全过程监管。严把工程质量关,禁止使用低劣管材,优先采用承插式橡胶圈接口钢筋混凝土管和球墨铸铁管,慎用化学建材管道。严格规范有序施工,管道接口、管道基础、沟槽回填等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操作,确保“管土一体”。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质量监督等单位应切实负起责任。
二是严格进行严密性检查、竣工验收和工程移交。排水设施隐蔽工程隐蔽前,应当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管理和运行维护单位核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隐蔽;污水管网设施在交付使用前,必须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运行维护单位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联合检查,未达到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要求的,不得交付使用。
(四)强化专业化运营维护。
1.健全专业化运营队伍。
一是健全管网运维管理长效机制。建立污水收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组建和充实专门管理队伍;落实管网周期性检测评估制度,逐步建立以5-10年为一个排查周期的长效机制。
二是组建专业运营队伍。分批、分期完成全部污水收集管网、泵站等设施权属普查和登记造册,对于排查发现的无主管段或设施,应在恢复和保障功能的同时,稳步推进权属移交工作。管网由排水管理处等事业单位直接运维的,要组建排水管网专业运营企业,根据城镇污水管网特点、规模、服务范围等因素确定人员配置,原则上平均每百公里管网的专业运维管理人员不少于2人。全面推进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联动“厂网一体”的方式运营维护管网,从运营机制上保障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的系统性。
三是鼓励建筑小区管网专业化运维。有条件的市、县,鼓励将市政排水管网运行维护管理延伸到居民小区内部。鼓励居民小区将内部管网运维养护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市政排水管网运行维护单位,实现管网管理“一家管”;配套建立责权明晰的工作制度,明确经费来源,建立政府、物业和居民共担的费用保障机制,具体养护定额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制定。
2.实施绩效考核按效付费制度。
城镇排水部门制定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绩效考核办法,在全生命周期基础上综合考核工程建设质量、运维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与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进水水量、污水直排整治成效相关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要以水环境质量改善、公众满意度等作为政府按效付费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依效果确定支付比例、奖惩并举的按效付费机制。
(五)强化排水接入管理。
1.加强排水设计方案审查。
需要与城镇排水(雨水、污水)设施相连接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的意见。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就排水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排水设计方案建设连接管网等设施;未建设连接管网等设施的,不得投入使用。
2.优化污水接入管理和服务。
一是优化小区(含公建)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排水设施建设时,应对未接入市政排水设施的建筑小区(含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公建)生活污水进行接入。建成区内未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的新建居民或公共建筑,不得交付使用;因市政管网未覆盖等原因暂时无法接入的,建筑小区应当自建污水处理设施达到相应排放标准后排放。小区楼宇、内部和公建设施要实现雨污分流,鼓励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源头削减径流。
二是强化经营性排水单位和个人管理。杜绝沿街经营性排水单位和个人污水直接排入雨水收集口。有关主管部门和排水管网运行维护单位要结合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强化主动服务,为已有街边商铺提供“污水收纳口”,并严格执法,确保污水有序接入污水管网。
3.严格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
工业、建筑、餐饮、医疗等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41号)和《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 21 号)申请领取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未取得许可证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不按照许可要求排放污水的,由城镇排水主管部门依法处罚。鼓励在城镇排水主管部门监督下,已经取得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的工业企业排水户与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维护单位签订委托污水处理合同,依法约定委托服务事项,城镇污水处理厂按照合同约定,监督工业企业排水行为,违反合同约定的按照合同约定赔偿;超标、超总量等违反法律法规的工业企业,由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依法处罚。经处理后达到排入排水管网许可标准的垃圾渗滤液可纳入污水处理厂统一消纳处理。
建立健全排水户接入口登记备案制度。依托排水管网GIS系统,建立接入市政管网的排水户排驳口名录,强化执法检查,杜绝私自接入排水管网情况发生,对未经允许接入造成雨污水混接的,依法处罚和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排入排水管网的工业企业名称、接入口位置及主要排放污染物信息应当公示,接受公众监督,相关信息应当实现部门共享。
4.规范工业企业排水。
一是稳步推进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清退。已建有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产业集聚区内的现有企业工业废水,原则上要于 2019年年底前全部退出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其他现有企业工业废水要逐步退出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杜绝可能排放第一类污染物(《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工业企业纳管排污。含有无法被城镇污水厂工艺有效去除的特征污染因子的工业废水、列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的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不得排入城镇排水管网,不得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扩建企业工业废水达到排入排水管网许可标准的,方可进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二是规范工业废水纳管排放管理。对已接入城市污水系统的工业排水户进行全面系统的排查和评估,将排查评估情况汇总并建立工业排水户档案,加强执法监督,提升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性。对经评估分析认定不能达到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相关要求的工业排水户,应责令企业限期完成清退整改。暂时接入的,工业企业应当依法自律排水,违法者依法处罚。生态环境部门、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要健全高效执法机制,依法处罚超排、偷排工业排水户。
(六)强化地表水位协调调度。
充分发挥城市水体景观和内涝防治功能,杜绝盲目抬高水位营造景观的做法。合理控制和降低地表水体水位,协调和优化排水口的水位标高与地表水体水位关系,防止地表水体水倒灌进入污水收集系统。
(七)完善水体水质标准及污水排放标准。
1.完善城市水体水质标准。根据城市水体的功能定位和景观、生态、安全要求,按照实事求是、合理定级的原则,科学制订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城市水体的水质标准和监测评估方法。
2.制定合流制污水处理设施雨天排放标准。充分考虑降雨期间初期雨水和合流制溢流集中、量大的实际特征,以削减雨天入河(湖)污染物总量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国家标准科学合理制定合流制溢流污染净化设施排放标准,明确SS、COD等关键水质指标的排放要求;或以污染物总量去除为基准制定污水处理厂雨天排放标准及考核方式。
3.完善污水处理厂竣工环保验收要求。充分考虑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和未来发展需求,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完善涉及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技术要求。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要深刻认识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对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的重要意义,落实好主体责任,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本地区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实施计划。紧盯目标、明确任务、细化分工,把准关键环节和关键主体,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等方式狠抓落实,确保实施方案各项任务按期完成,2年内取得明显成效。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问责制,强化责任落实;要督促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施工图审查和质量监督等单位共同负起责任,提高工作和工程建设质量;要完善制度、创新运作模式,破解厂网分离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厂网一体”或“厂网河/湖一体”。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指导监督各市(州)、县(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工作,对各市(州)、县(市)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二)完善规划统筹。
依法制定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的专项规划,从“厂-网-河/湖”一体的系统角度出发,以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功能优化为总体目标,以科学识别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核心问题为基本前提,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对于新建城区,基于降雨、水系、地下水等自然条件,及发展定位、人口规模等信息,合理制定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发展目标和建设指标,科学确定服务分区、设施规模、排放标准等,坚持集散结合,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对于老旧城区,围绕水环境质量改善,以独立的污水服务片区为单元,制定基于服务片区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规划,因地制宜调整现行排水体制,明确改造和修复任务,增强系统性和实效性,妥善保障用地需求。
(三)加大资金支持。
各级政府要坚持投入与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对本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给予重点支持;要合理稳步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原则上应当覆盖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统筹使用污水处理费与财政补贴,确保设施运维资金,特别是排水管网运行维护和维修经费以及管网周期性检测费用。支持采用“厂网一体”“厂网河/湖一体”的PPP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严格PPP项目生命周期监管,依法依规限定地方投入及收费,严防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鼓励金融机构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优先支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推广规范股权、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等质押融资担保。
(四)强化用地保障。
严格落实《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乡规划和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城中村、老旧城区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应当妥善做好违章建筑拆除和拆迁工作,强化用地保障。
(五)优化审批流程。
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结合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及再生利用、污泥处置等设施建设与改造项目的立项、用地、规划、开工、竣工验收等审批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及运营维护单位应当强化排水包装接入服务,提升公众满意度。
(六)加强监督检查。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建立季度考核通报制度,强化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考核;组织开展定期督促检查,加强过程管控和监督检查;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绩效评定。
(七)鼓励公众参与。
市(州)、县(市)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专业维护运营单位要通过处网站、平台、手机客户端等,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保障公众知情权。各地要安排专人限期办理群众举报投诉的污水直排、排水接入服务等问题。采取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既要引导群众自觉维护管网等设施,不向水体、雨水口排污,不私搭乱接管网,又要鼓励群众监督治理成效,发现问题,形成全民参与的治理氛围。
附件:1.2019-2020年水质目标清单(略)
2.2019-2020年水质目标考核责任清单(略)